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中国量子信息科学泰斗郭光灿院士谈中国量子科

来源:环境科学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8-22 02:03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:

【摘要】近日,关于郭光灿院士的回忆录《郭光灿传》全面开播。借此机会,我们也会回顾一下郭院士和量子信息的一些点点滴滴。 记录中国量子信息发展的前世今生—— — 郭光灿生平 郭光灿

近日,关于郭光灿院士的回忆录《郭光灿传》全面开播。借此机会,我们也会回顾一下郭院士和量子信息的一些点点滴滴。

记录中国量子信息发展的前世今生—— —郭光灿生平

郭光灿简介:
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,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,中国量子先驱,光学与量子信息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 1980年代,郭光灿率先将量子光学理论体系引入中国,并亲自推动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。 1990年代,郭光灿率先在矢量信息领域,在缺乏支持和资金的情况下,努力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,承担国家“973计划”项目,谋求布局,培养的人才。在他的团队中,诞生了潘建伟、杜江峰等五位院士。他对量子信息科学的执着、对国家科学发展的无私信念、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,终于让量子信息科学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

对量子信息科学的执着追求——连续四年申请973,终于成功

来自80年代20世纪40年代,郭光灿开始研究量子光学。到2000年,用郭光灿自己的话说,他已经坐了15年的“冷板凳”,3次申请973项目都以失败告终。

1998年,国家实施973计划,支持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。 “我觉得量子信息是最合适的,以后会有量子计算机和量子密码学,我满怀信心地提交了申请,但提交申请的时候没有什么可遵循的。”因为大部分教授都在研究经典信息,甚至一些科学家认为量子信息是“伪科学”。不过,面对量子信息的大好机会,郭光灿认为,一定不能让自己和祖国错失这个机会。

1999年,郭光灿第二次申请国家973项目失败后,再次失败。此时,郭光灿的科研经费已经到了极限。他度过了艰难的一年,获得了中科院5万元的资助,着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量子重点实验室。可以想象最初的量子实验室是多么的简陋。 “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台386机,一台手写笔打印机,还有这两台设备。我的研究生轮流使用这台386机。”后来,另一个学生回忆说,他们都是排。如果团队使用设备,谁到了,即使计算没有完成,也必须轮到别人。

2000年,郭光灿第三次希望申请973项目,但没有成功。 “只要有一点希望,我就会去做,即使三年都没有成功。我一个人出差,我一个人在酒店,我一个人在报告中,我被一个人在修改报告,那个时候我真的很孤独。”郭光灿在带领他的实验团队完成论文的同时,在到处申请资助的同时,也到处撞墙。不过,他还是很乐观,很坚强的去面对。他坚信自己会成功,量子信息科学会被中国人接受。

2001年,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。实验室里没有位置,学生们面临着没有办法做实验的窘境,这对实验室来说是致命的打击。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,郭光灿依然凭借着顽强的精神,通过各种方式为实验室争得一席之地,保住了实验室。也是在这一年,郭广灿第四次申请973项目,终于成功。这是国家在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,获得2500万科研经费。 “我1998年开始申请,每年都失败,屡败屡败,屡败屡战。”郭广灿说。

在国家科学发展中的无私——获得千万资金后对国家量子信息未来的思考

申请973项目后,郭光灿作为首席科学家,不仅考虑自己的团队,也考虑国家量子信息的未来发展。

“这么大笔的钱,也是国内第一个量子信息973项目,我不能用所有的钱来发展我的个人团队。”郭广灿说。他认为,中国要想与世界强国抗衡,单靠一支队伍是绝对不行的。他必须团结国内所有力量,加强这支队伍,全方位发展量子信息科学。

凭借这种“正气”,郭光灿后来组建了最初的量子信息科学团队。时间证明他是对的。从这支队伍中出来了五位院士,他们是郭光灿、彭昆池、孙昌普、潘建伟、杜江峰。他们是五个项目组组长,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此后,该团队中的十几位青年骨干被聘任为首席科学家,承担了科技部973项目。 ?

二十年过去了,现在看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郭光灿领导的973项目的实施,是当今中国量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,并在中国取得了一席之地。世界。话语权的重要转折,也为中国量子信息科学书写了坚强的一笔。

培养人才的毅力 ——我们培育的“土博士”不逊色于“洋博士”

文章来源:《环境科学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kxyj.cn/zonghexinwen/2021/0822/475.html

上一篇:研究揭示华北大气富氨和强氧化性环境促发新粒
下一篇:科学研究:孩子聪明与否主要看三个因素,主要